3)第七十三章 天子监狱里的皇帝,食言而自肥的皇帝_乱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清漪园过夜呢?早上来,过午就走,这么大的一个园子,不是挺……呃,挺可惜的吗?”

  差点儿说出“挺浪费材料”什么的了。

  转向关卓凡,“你晓得什么缘故吗?”

  关卓凡犹豫了一下,说道:“回两位皇太后,是这样子的——”

  顿了顿,“乾隆九年,‘圆明园四十景’定型之后,整个圆明园工程——历经康、雍、乾三朝——至此就算基本告竣了,高宗纯皇帝御制《圆明园后记》,以志其事。”

  “文中,高宗纯皇帝说,‘予小子敬奉先帝宮室苑囿,常恐贻羞,敢有所增益?是以践祚后所司以建园请,却之。’又说,‘既释服,爰仍皇考之旧园而居焉’——总之,言下之意,是说圆明园之外,不会再修建其他的苑囿了——到此为止了。’

  “高宗纯皇帝还说,‘然后世子孙必不舍此而重費民力,以创建苑囿,斯则深契朕法皇考勤俭之心以为心矣。’又说,‘藉曰祖考所居不忍居也,則宮禁又当何如?’——意思是,不但自己不再修建新的苑囿,后世子孙也不应该再修建新的苑囿了。”

  “高宗纯皇帝做出上述承诺,大致是两个原因:一来,高宗纯皇帝眼中,圆明园‘规模之宏敞,邱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可称观止’,‘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踰此’——就是说,既然圆明园已尽餍所求,自然就不必再做他求了。”

  “其二,自然是圆明园耗费人力、财力极钜,为恤养民力,也不宜再修园子了。

  说到这儿,慈安、慈禧都听出了问题,姐儿俩对视了一眼,慈禧问道:“清漪园是哪一年修的?”

  “回太后,”关卓凡说道,“乾隆十五年。”

  乾隆九年……乾隆十五年,这特么就尴尬了。

  “两位皇太后明鉴,”关卓凡微微苦笑,“不过六年,便食言而……呃,这个……自食其言,朝野上下,自然不免议论纷纷,高宗纯皇帝不能不有所譬解,于是,又写了《万寿山清漪园记》。”

  顿了顿,“文中,高宗纯皇帝说,修清漪园,‘与我初言有所背’,‘不能不愧于心’,又说,‘吾过,而终不能不言者’,‘予虽不言,能免天下之言乎?’”

  慈安、慈禧、皇帝,以及李莲英、玉儿等太监、宫女的头脑,心中都不禁暗自嘀咕:这不成“罪己诏”了么?

  关卓凡继续说道,“高宗纯皇帝如此自譬:‘盖湖之成以治水,山之名以临湖,既具湖山之胜,概能无亭台之点缀?’意思是,疏浚昆明湖,是为治水;瓮山更名万寿山,是为皇太后寿,‘亭台之点缀’,不过是顺理成章之事。”

  这个理由,可是有点儿勉强啊。

  “高宗纯皇帝也晓得,”关卓凡说道,“这个理由,有些勉强,又补充说,修清漪园,是‘出内帑给雇直’——花的不是政府的钱,是皇家自己的钱。”

  可是,皇家自己的钱,又是哪里来的呢?

  嘿嘿。

  “文中,”关卓凡继续说道,“高宗纯皇帝还提到了‘圆明园后记有云,不肯舍此重费民力建园囿’,自嘲‘今之清漪园非重建乎?非食言乎?以临湖而易山名,以近山而创园囿,虽云治水谁其信之?’”

  慈安、慈禧对视了一眼,心里头都在想:这位太爷爷写文章,还真是啥话都敢说啊,一副百无禁忌的模样。

  “总之,”关卓凡说道,“高宗纯皇帝自知,不论他如何譬解,也难免背信之讥,于是说,‘自失园虽成,过辰而往逮午而返,未尝度宵,犹初志也,或亦有以谅予矣’——意思是,我临幸清漪园,一向是早上去中午回,从不过夜——这总可以证明,我修这个园子,真不是为了自己的享受吧?哎,大伙儿可以原谅我了吧?”

  原来,早去午回,是这么来的呀。

  (三七中文et)

  请收藏:https://m.dula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