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0章 技术代差_逆清1845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就可以将铁范的外瓣一块块剥下去,等到炮身还红热的时候就可以打磨修整表面,紧接着就可以清理泥芯,以及旋磨内膛。

  别看这些步骤复杂,但实际上真正复杂的只有铁范,等到铁范制成以后,再造炮就很简单,只需要将钢水灌进去就行了。

  用这个办法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造出更多的火炮,还能节省大量的炮工银,像过去用泥范造炮需要反复经历造泥范的过程,炮工银子少数也得上百两,而眼下这种方式却只需要几两银子就足够了。

  由于人工和物料都已经准备妥当,赵诚很快就将炮样送了过来,包括劈山炮的略图、尺寸、重量和炮身铭文,因为这一次造的炮必须要有相对应的身份,需要填补过往的空缺才行,因此即便是炮身上的铭文字样都要一致。

  赵源简单看了一下上面的铭文,顿时吓了一跳,里面最年轻的一位铸造时间都到康熙十年以前了。

  “老何头,这些细节部分就靠你来把控了,可千万不能有半点错漏。”

  赵源担心这个老头子老眼昏花,到时候写错了铭文,专门叮嘱了一番。

  老何头摆了摆手,露出了一口稀缺的黄牙,笑道:“嘿,咱老何什么人?这事能给你办稀碎咯?你就等好吧。”

  有了老何头把总,铸炮一事的进程得到大大加快,他很快就指挥好工匠做出了泥炮,然而便开始造铁范,而这边有了液态钢以后,自然不需要再用生铁来造,直接将钢水灌进去,很快就得到了一个个钢范。

  赵源对这件事也很上心,毕竟将来要做大事,大炮便是其中的关键——不过他看了劈山炮以后,就对这种落后的火炮失去了兴趣,直接找到了弗里德,想要了解这个时代西方的火炮情况。

  根据弗里德的介绍,早期西方火炮制造技术要远远落后于中国,直到15世纪西方逐渐掌握生铁的冶炼和铸造技术,火炮制造技术才逐渐赶了上来。

  等到16世纪到17世纪时,西方的火炮技术便已经超越了中国,这个极端欧洲的火炮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其中包括镗孔工艺的改进,身管的加长,管壁厚度的减小,以及给炮身加上炮耳和瞄准具,这个革新也使得东方开始引进欧洲的火炮,当时经过荷兰人和葡萄牙人传入中国的‘红夷大炮’和‘佛郎机炮’便是当时西方的主流技术。

  弗里德介绍道:“实际上,这个阶段的前装滑膛炮的技术水平很成熟,在接下来的二百年时间里,火炮的基本构造原理和形制性能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于是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弹药、管壁等细节。”

  在这个年代,中西方火炮发射的流程基本没有区别,都是先根据射程的需求,将一定的火药从炮口倒入膛底,然后再用铁杵或木棍将装入的火药捣实,再把球

  请收藏:https://m.dula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