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6章 行商困局_逆清1845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钱的道理,哪有钱掌控人的道理?”

  “说的好。”

  潘正炜感慨道:“你能有这样的胸怀,这件事也就成了一半,不过你想好从哪方面入手吗?”

  广东工商界千头万绪,也可以说是一盘散沙,想要从中找到线头并不容易。

  赵源毫不犹豫道:“自然是十三行。”

  潘正炜缓缓点头,脸上露出了一丝沉思。

  广州十三行固然已经日趋没落,但此时却未尝不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当然,赵源想要从十三行入手,就必须要足够了解目前广州十三行所面对的内外困境,这样才能真正找到解决的办法。

  在潘正炜看来,主要有两方面的缘故,一是粤海关对于行商的压迫和责任转移,二则是鸦片战争以来越发强势的外商集团竞争。

  康熙二十三年,清廷正式开放海禁,特设粤、闽、江、浙四海关,而到了乾隆二十二年就关闭了其中的闽、江、浙三关,仅仅留下了粤海关对外贸易,而在鸦片战争前,粤海关并不直接管理来粤贸易的外国商人,而是通过特许商行十三行进行管理,这也奠定了十三行的特殊地位。

  当然,随着鸦片战争结束后,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的制度被废除,也就使得十三行失去了最大的优势。但与此同时,粤海关对于行商的敲诈勒索却始终没有停止,其中更是涉及到多种名目。

  首先,粤海关常常借征收税饷及“规礼”名目敲诈勒索,其中名目更是多如牛毛,比如1801年,粤海关勒令加征货物税饷有294种,同年,行商每年备贡银由5.5万两增至9.5万两,连嘉庆皇帝的五十岁大寿,行商也需要进贡12万两寿银,60岁大寿须进贡13万两寿银;

  其次,粤海关针对行商们定下了一百多项规礼,其中各项规礼加起来就多达十余万两,以致于后来英国商人洪任辉向朝廷投诉粤海关勒索“规礼”的腐败行为,引起了广泛的热潮。

  再其次,粤海关还常常借捐款赈灾的名义敲诈勒索,像曾经的粤海关监督佶山曾勒索逼迫行商第一首领、万和行的蔡世文破产,以致于蔡吞服鸦片自杀,就连后来潘家也被勒索过,要求行商首领潘有度毫无理由的捐款五十万两银子。

  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怡和行首领伍秉鉴,为了求得一份平安,接连从1801年至1843年,不得不向官吏贿赂和送礼,前后共达一千六百余万两,甚至在鸦片战争结束后,还被勒令旧行商偿还条约规定的外商债务三百万两,其中伍家就要单独承担一百万两。而在伍家出了这一笔前后,粤海关却仍然没有放过他,继续勒逼伍家偿还烟价余款,导致伍秉鉴含恨而亡。

  可以说,这样长期持续的敲诈勒索在行商中是时长发生的,行商们为了保住身价财产,甚至还

  请收藏:https://m.dula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