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儒家“智”的意蕴与价值_快神秘乳胶衣脱不下 [神秘的古衣(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所言:“‘不惑’指智者明达道义,知己知人,对于是非、善恶、厉害,能分析判断,并处事得宜,不为复杂事物所迷乱。”由此可知,孔子所谓的“智”,主要是道德认知或曰“道德理性”。

  在儒家学派中,对“智”做出明确界定的是孟子。孟子认为“智”是人固有的善性之一,它和仁、义、礼共同构成人的善性。孟子曰:“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所谓“是非之心”,即对是非的分辨识别意识,“智”就是对是非的辨识、判断。孟子又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孟子·离娄上》)意思是,智的主要内容是懂得仁义的道理而不违背它。由此看来,孟子所谓的“是非”主要指“仁”与“不仁”、“义”与“不义”,而他所谓的“智”就是对“仁”与“不仁”、“义”与“不义”的分辨、辨别和判断。通过分辨,达到守是去非、坚守仁义的目的。这样,孟子的“智”无疑也属于道德认知或曰“道德理性”,不包含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知。毋宁说,孟子首次明确肯定了“智”的道德价值地位。

  荀子继承了孔孟的“智”的思想,也主张“是是非非谓之知(智)”(《荀子·修身》)、“知(智)者明于事,达于数”(《荀子·大略》)。但与孔孟不同的是,荀子所谓的“智”不仅仅是道德之知,还包括知识之知,比如他说:“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荀子·正名》)意思是,人生而具有的认识事物的能力称为知觉,知觉和所认识的事物相符合称为智慧。正因为“智”并非仅指道德而言,所以任何人都可以有智。“有圣人之知者,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役夫之知者。”(《荀子·性恶》)但荀子在阐述圣人、士君子、小人、役夫各自智慧的特点时,显然具有明显的道德评判倾向,他说:“多言则文而类,终日议其所以,言之千举万变,其统类一也,是圣人之知也。少言则径而省,论而法,若佚之以绳,是士君子之知也。其言也谄,其行也悖,其举事多悔,是小人之知也。齐给便敏而无类,杂能旁魄而无用,析速粹孰而不急,不恤是非,不论曲直,以期胜人为意,是役夫之知也。”(《荀子·性恶》)实际上,荀子一直认为圣人、大儒的最重要的特征是“知通统类”,即通晓各类事物的基本法则,掌握各种知识的纲领原则。《荀子·儒效》载:“修修兮其用统类之行也,……如是,则可谓圣人矣”;“奇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

  请收藏:https://m.dula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