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儒家“智”的意蕴与价值_快神秘乳胶衣脱不下 [神秘的古衣(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可见,这里的关键在于“知止”。那么,何谓“知止”?朱熹注曰:“止,居也,言物各有所当止之处也。”(《大学章句》)“知止”就是“言人当知所当止之处也”。实际上,《大学》中“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的说法,可以视为对“知止”的最好解释。而“知止”的关键或说前提又在于“致知”或曰“知至”。这就清楚地表明,在儒家看来,“智”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让人“知其所止”(《大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让人知道自己行为的边界,懂得什么事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是不可以做的,也像荀子所说的那样,要知“荣辱”,从而做到“行己有耻”,“知耻而后勇”。同样,这也表明了儒家所说的致知的“知”并不是对于自然、社会的客观规律的认识,而是认识或恢复人先天具有的道德本性。这样,儒家所谓的“格物”“致知”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欲望的偏向,努力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二)既仁且智,是谓成人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提出“既仁且智,是谓成人”(《管子·枢言》)的重要论断,已将仁智统一作为理想人格的一种标准,也彰明了“智”的价值之一在于“成人”。儒家所谓的“成人”,不是成为一般的世俗之人,而是成为超越世俗利害的理想化的人,即“圣人”“贤人”。而这种圣贤之人,一定是“仁且智”。所以,儒家特别强调仁智双彰。孔子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不仅如此,孔子也特别注重“仁智双修”,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论语·阳货》)。孟子明确主张“仁”“智”是成为“圣人”的两个基本条件,他引用子贡的话称颂孔子是“仁且智”的圣人:“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上》)荀子也说,“仁知之极也,夫是之谓圣人”,“知而不仁,不可;仁而不知,不可;既知且仁,是人主之宝也”(《荀子·君道》);他也称赞“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荀子·解蔽》)。秦以后,儒家多以“仁且智”为理想人格的主要内容。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春秋繁露》)因此,他强调“必仁且智”。《淮南子》称,“凡人之性,莫贵于仁,莫

  请收藏:https://m.dula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