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庄子与伊壁鸠鲁生死观之比较|伊壁鸠鲁学派的快乐学说_快神秘乳胶衣脱不下 [神秘的古衣(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有积极健康的态度,但也有不同:庄子,主张逍遥无为的生活。他在主张“善死”的同时,也主张“善生”,注重养生。他指出,生死寿夭、穷达毁誉,这人生的种种际遇,人为力量在其中是产生不了多大作用的。他认为要在安时处命的前提下,才能逍遥自由地生活。而伊壁鸠鲁在他的残篇中说:“我们不必害怕死亡,因为我们活着的时候,死亡还没有到来,当死亡到来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在了”。所以他主张要注重今世的生活,提出了快乐主义的观点,他提倡“我们把快乐看成本源的原则和幸福生活的目标”。他也为人们提供了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一是要做到宽容,要对他人、对自己宽容,达到精神上的自由;一是要明确物质上的自足,欲望的节制,达到生活中物质上的自由状态。

  五、传播及发展

  庄子和伊壁鸠鲁关于生死观的论述,都在一定范围内被推崇,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这两种思想的发展路线是不同的:庄子关于生、死的生命哲学在魏晋时期尤为推崇,但都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且践行的。他所提倡的“安时处命”观点被统治者用来管理国家,让人们安于现状,不要做任何反抗。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但庄子生命哲学的进步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他主张让人们不畏惧死亡,要“善死”、“善生”,注重养生,让人们在精神、心灵上达到自由的境界,这些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仍有重大意义。伊壁鸠鲁的生死观,尤其是关于生的快乐主义的思想,在历史上被多次攻击和误解,甚至被理解为肉体的享乐主义。但是快乐主义的思想用事实诠释了它的实质,即精神上、物质上的自足、自由。后来,伊壁鸠鲁生命哲学思想的传扬者霍布斯、卢梭、尼采等哲学家对其思想的传播与发展使自由和对自由的追求成为社会变革的起因和目标,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西方世界的进步与发展。这也是他的学说能传承近400年,而且在近代仍然被人们提倡并高扬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姜强.生亦何哀,死亦何苦――浅论庄子的生死观[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陈延庆.庄子与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J].北方论丛,2005(4)

  [3]曹荣湘.死亡与人生[M].北京:金城出版社

  (作者简介:时洪艳(1985-),女,山东枣庄人,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对外汉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请收藏:https://m.dula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