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29章 绝望的出口_最后一位文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世人总说“一力破万法”。

  可事实上有多少人能够达到此话中所描述的“力”呢?

  大多时候行事,人们还是得注意使用“巧劲”。

  可什么是“巧”呢?

  眼前的就是。

  远处、近处、高处、低处……无论你从任何一个角度看庐山,你都能得到一个全新不同的观感。

  有时你看到的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看似简单,但却概括而又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不知多少文人墨客,穷其一生,恐怕都写不出这般精练的句子。

  而结尾的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面上是在写“我”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实模样,是因为“我”就身处在庐山之中。

  但实际上,却是表达了人们之所以看不清楚事件的本质,是因为自身就处于事件当中,视野受到了局限,看待事情自然也就片面的感慨。

  而如何摆脱这种局面,认识到事情的真相与全貌呢?

  诗中其实也说了

  ——在庐山的外面看庐山。

  诗成之后,姜陵缓缓抬头,望向头顶的血穹,目光锐利得就像是两柄利剑,要把天都给捅出个窟窿一般。

  “世间万物,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一字一顿,掷地有声,话音落下的时候,那张纸页骤然升起数道光芒,咻的一下就飞入了五人的身体。

  得到了《咏庐山》的力量加持的一瞬间,众人的心底先是生出了一股错愕的感觉,因为他们感觉自己的身体竟然在缓缓上升。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这是一种错觉。

  因为上升的只是他们的“灵魂”,亦或者感知。

  他们依然可以操控自己的身体,但是周围的一切都仿佛变成了一个立体的3D图形,各种各样的信息源源不断地输送入他们的脑中。

  这就是《咏庐山》的特性吗?

  跳出局外?

  众人惊骇不已,看姜陵的眼神就像是看怪物一般。

  “没想到继‘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后,又迎来了一句‘只缘身在此山中’……”

  成华神情复杂地看着姜陵,久久之后,才长吐一口气,缓缓道:“姜陵,你这是要逆天啊。”

  即景言理的诗风在后世,是到了宋朝苏轼的手中才得以发扬光大的,在此之前,各家作诗大多都以言志、言情为特点。

  姜陵在当今这个时代就搬出了这么两首富含哲理的诗作,虽然早就有人写过,不算前无古人,但像姜陵这般写的这般精巧玄妙,浑然天成的……

  还真屈指可数!

  不出意外的话,伴随着姜陵文名的越来越强盛,这两首诗终有一日也会水涨船高的达到镇国层次。

  不过,作为一首巅峰贯州,《咏庐山》的特性就到此为止了吗?只能当作看穿幻境的辅助?

  请收藏:https://m.dula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