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64章 刺探南明_南明大丈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位。

  一亩地得一石米,能卖给二两银子,松江一匹好绢就卖十多两,普通的棉布也卖一两多,一个卖农产品,一个卖工业品,地位上的差异十分明显。

  毕竟种植粮食对汉民族来说,几乎是人人都会的技能,魏国捂粮不售,南明也是可以自己种粮的。

  现在是湖广熟天下足,可以前也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话语。

  在多数情况下,魏国在贸易中,其实是处于弱势的地位,银子不断流向江南。

  这便造成魏国的银子短缺,提高了白银在湖广的购买力,粮食价格就有下降的压力,江南就能用产品赚湖广的钱,然后用赚的钱,买走湖广的粮。

  虽然高义欢在岳州控制粮食来源,避免了江南商贾压低粮价,又发银票缓解银慌,但是除非饥荒,否则种粮肯定不及人家江南搞手工业的挣钱多。

  好在这几年,魏国除了粮食,也有了一些皮制品,毛纺织品,还有玉石运到江南,赚取江南的白银,才缩小了逆差。

  江面上,一艘艘满载着货物的商船,顺溜而下,不一日,就到了武昌。

  李四站在船舷边上,便见远处一艘明朝的战船,破浪而行,桅杆上挂着一面蓝底的旗帜,上书,“大明江防水师!”

  李四忙在心中记下,明军战船的模样,是一艘三桅福船,船首高高翘起,仰视如城,侧舷开了十二个炮窗,船首放有一门红夷大炮,商船与它相比,如同小舟一般。

  此前,魏国与南京有协定,魏国商船可在长江航行,左良玉在武昌时,只要税交足,基本不敢刁难,可明军接手武昌后,对魏国的商船便开始严查起来。

  这时商船在明朝战船的指示下,停靠武昌码头接受盘查,船主应付着上船的巡检,李四却注意着武昌城的方向,便见城门处竖着招兵的旗帜,城墙上士卒遍布,还有民夫和工匠,正在改造城墙。

  巡检盘查后发现船上装的都是粮食,是南明需要的东西,巡检并不为难,船主交了税,船只便再次起航。

  货船继续东下,便见一座大营沿江而设,大批的明军士卒,正在营外训练,不时有铳声传来。

  李四拿出纸笔,标注出大营的位置,记下规模,又从新拿出一张纸,将在武昌看见的船只画了下来。

  此时,船只渐渐远离了武昌城,便见原本荒废的两岸,出现了一些稻田,还有成片的棉田,许多妇女戴着斗笠,兜着包袱,正在棉田中采摘棉花。

  左镇被调离武昌后,南京朝廷接管了武昌、黄州等地,这里荒废的土地,成为了南明朝廷的一笔财富。

  南京户部迁徒了一批百姓来耕种,但更多的土地,则是租给了江南的大户,以换取他们在钱粮上的支持,弥补北征失败的损失。

  朱慈烺北伐失败后,急于恢复兵力,可是国库已经被打空,便只有继续向江南大士绅地主妥协,换取他们的支持,南京迫不得已,逐渐走向南宋的道路。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请收藏:https://m.dula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