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一章是民富国强,而非国富民强_汉末之风起并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环、三环的三辅地区人口密度极高。

  随着百姓们将目光继续向外延申,立即就发现了上郡这个近乎完美的郡国。

  当初为了建设牧场,上郡太守李严使用过一次地图开疆,大手一挥,就将上郡向西延申了数百里。东西都以黄河为界。黄河几字形中间近一半的面积都归上郡所辖。另一半则在朔方郡境内。

  谷/span黄河几字形形中间这片区域是出了名的地势平坦,水土肥沃。

  如今地广人稀,还是京畿腹地。

  百姓们托着下巴稍微一寻思,蓦然就发现这似乎是一块天然的膏腴土地。

  在这里大规模开垦土地,卖粮往京师长安,似乎是一件利润极为丰厚的生意。

  虽然所有人都厌恶豪强、大族,可有时候也不得不承认,能推动一片区域开发的往往是这些独立自主性极强的豪强。

  他们就像是弱化版的封建领主,领导着一群朴实勤劳百姓,开垦荒田,砍伐树木,建设一方。

  上郡当初是李严匹马收复的,为了开发这个荒无人烟的郡国,曾经官府颁布的那道“百姓开垦荒田,连续播种三年,田地则为其有”的政令一直没有荒废。

  于是便有大豪族瞅准了这个机会,专门雇佣百姓来这里开荒垦田。豪族出耕牛、曲辕犁、出种子,百姓大规模耕种。

  大规模耕种早在华阴县,司马朗就给所有人生动的上了一课。

  如今上郡的便利条件还在华阴之上,平坦而又一望无际的原野,只要扶着牛向前一直走,一天再慢也能走近十里(四千一百米)。

  一户豪族,提供五十头耕牛,一天就能开垦上数百亩良田。

  从孟国立国到孟朝建立,连续为天下减免田税两年,这些豪族赚的是盆满钵满。

  因为长安的人口连年增加,粮食需求也越来越大。后世为了解决京师粮食短缺的问题,每个朝代都要花费巨额的财富以漕运来供应。

  所以这些豪强在上郡生产的粮食完全不缺销路。

  这带动着许多普通百姓也陆续搬迁到了上郡、朔方两地。

  对普通百姓而言,不论官府如何鼓励手工业生产,最安心、最向往的生活,还是家中有数百亩良田,粮食丰收,仓廪充实。

  而地势平坦,地处京畿,地广人稀的直隶北部郡县完美满足这些普通百姓的所有向往。

  在北庭镇抚使所部军队开始在长城外建设受降城军镇体系,作为进攻型要塞,边疆前线远离长城数百里时。孟朝百姓也果断的掀起了直隶北部大开发热潮。

  这无疑是封建时代最美好的时刻之一,值此时,天下大乱已平,人口损失泰半。活下来的百姓,家家户户手中都有大量荒田,可以安心的投入生产。

  若能够俯视大地,就会发现中原大地此时各处皆是一处处整齐的田垄,碧绿的麦田。

  虽然人口远远不及前朝腐败的王朝末年。但新朝廷官府能掌控的资源,远远超过前朝无数。

  所以现在是民富而国强,而不是国富民强。

  在直隶百姓的带动下,并州百姓也开始向北部开垦雁门、定襄等往日里胡虏流窜,经常有鲜卑抄掠的郡国。

  这也是为什么并州只有二十九万八千户,田籍却有三千二百万六千亩的原因。

  民富国强,绝不是虚言。

  请收藏:https://m.dula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