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章一四九 再推一把_七海扬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脉。随着经济的发展,模式的转变,诸如航运、造船逐渐向民间开放,实际已经形成了私有为主体,国有为骨干的局面。

  但是国有企业之中又诞生了诸如钢铁、矿业、铁路等新兴的企业,依旧管控着国家命脉。

  李明勋建立国有企业的初衷是赚钱,比如当年的帝国远洋航运公司,完全把持着帝国势力范围与欧洲的贸易,仅仅是东方黄金与西方白银的兑换业务,就能为帝国每年创收百万两白银。也正是这些高利润行业的垄断,为帝国对付海陆两个方向的挑战提供了诸多资源。

  当帝国建立之后,国有企业非但没有消亡,反而得到的加强,并且诞生了更有资产。李君华登基之后,强化了李明勋的国有化策略。

  其中最不容挑战的就是土地,要知道,在帝国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过程中,旧有的地主士大夫群体已经被消灭殆尽,但是他们的土地却没有被简单的出售或者分给百姓,帝国把这部分土地全部收为国有,只是出租给民众使用。

  江南、湖广、中原和西北这些地方,土地的国有化程度很高。别的不说,申京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只有部分勋贵的宅子是私有的,其余全都是国有土地。

  但这些同样是帝国最为富庶,发展最快的地方,无论是豪富起来的资本家,还是工商业发展崛起的中产阶级,都对土地有着剧烈的渴望。但李君华一直顶住压力,只出售有时限的使用权,而绝对不变更所有权。

  可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土地的私有化并非只是一些资本家的诉求,而是帝国的大部分百姓的形成的民意,甚至可以说,是历史的潮流。

  为了抵抗这种潮流,李君华做了两件事,一是分化对手。无论是教育还是社会传媒,帝国都不遗余力的宣传私有化的害处。把土地兼并当成文明兴衰,国家存亡的重要标志。帝国毫不犹豫的告诉百姓,你即便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但也会被资本家们所兼并。只有土地掌握在帝国手中,才是绝对的安全。

  所以,普通百姓支持土地私有化是鼠目寸光的,最终得利的只有大资本家。

  而在另外一个方面,皇权积极的寻求更多的盟友。这就是帝国的实权贵族。

  帝国国有的土地、矿山和牧场,都掌握在两个衙门手中,一个是理藩院,另外一个行政总院的国有资产局。而前者就是贵族们的自留地,而后者也由贵族大体把控。此外,帝国那些数量巨大的国有企业也更多的向贵族阶层开放。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国有化越推进,国有资源就越多,那么贵族得到的利益和机会就越多,贵族也就成为了皇权的最大盟友,联合起来,对付那些崛起的资本家们。

  而这次外藩改制,虽然具体的方案没有公布,但这次参加御前会议的

  请收藏:https://m.dula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