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百七十八章 我到了机加工车间_腾飞我的航空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这……这怎么可能?”

  说话的不是赵主任和方勇,而是跟在庄建业身后的朴哲民,没办法,实在是彭川所说的经济效益完全颠覆了这位北韩高级贸易代表的想象。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国内和北韩的工业体系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那就是按照苏联工业模式建立起来的。

  以至于在很多方面北韩和国内在工业上就跟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带着浓浓蒸汽朋克遗风的粗放、大气。

  虽说之后两个国家在发展道路上有所差别,但在对工业体系的现代化改造上,两国却是一如既往的认真。

  国内是通过改革开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北韩同样背靠苏联这棵大树,从其吸收不亚于西方先进工业能力的技术与经验。

  不说别的,就拿彭川刚刚介绍的计算机工业辅助设计这东西,国内在七十年代末才有所接触,八十年代中期方才应用到航空航天领域的生产制造。

  反观北韩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就从苏联引入专用于工业生产的大型计算机,并将其应用到仿制的飞毛腿导弹的设计计算当中。

  八十年代更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整套适合苏式工业体系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极大的提高了北韩在农机、纺织、军事工业等领域的生产效率,普及率远超国内。

  正因为如此,朴哲民这位在北韩国内各工业企业任职多年的高级官员不但对工业设计软件不陌生,反倒是非常熟悉,甚至在担任高级贸易代表之前,还受命带领一帮子北韩专家将苏联当年支援的工业设计软件进行了升级。

  效果自然是显著的,最起码北韩在航天领域进步飞快,与这些软件系统的升级有着十分明显的正相关。

  至于经济效益同样是可观的,若不然他朴哲民也不可能因此被破格提升为高级贸易代表,要知道在北韩这个职位可是妥妥的肥差。

  问题是经济效益再如何可观也不可能可观到降低90%,80%的程度,要知道当初朴哲民在北航主导苏联软件系统升级时是做过测算的,最多只能降低30%左右,哪怕是使用了欧美最先进的工业辅助设计软件也就是能够达到45%的成本降低比率。

  减少94%的成本,提高10倍的精度,怎么可能?

  不是腾飞集团吹牛皮,就是自己在做梦。

  如果工业设计软件都有这样的能力,还要那么多工人干嘛?全都让软件去生产得了。

  所以朴哲民从一开始就不相信腾飞集团所谓的JSNB—Ⅱ航空、航天综合分析系统真有那么强大的功能,多半还是庄建业为了出售TRJ—500支线客机而做的夸张宣传。

  正因为如此朴哲民脸上恭恭敬敬,可心里却不屑一顾的同时忍了又忍,不忍没办法,T—NB系列高端航材是腾飞集团出

  请收藏:https://m.dula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