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三十五章 不寻常的苗头_琉璃满京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多道贺的人。就是有,也都是和夏珂夫妇、夏梓希兄弟交好的官员的夫人。

  就在人们的观望和迟疑中,正月二十三,皇帝的褒奖下来了。

  夏珂不是应付夏斌,他和夏斌见面之后,真的去了趟阁部,问了问有可能的宣旨地点,并诚恳说明了父亲夏斌的希望。

  皇帝怎么想的不得而知,夏珂只是做到了不是敷衍夏斌,同时告知皇帝,他父亲对这件事有自己的想法,但这想法和他是两码事。

  于是,宣旨的前一天,夏珂得到何相爷手下一个文吏的通知,宣旨地点选在清韵斋窑场。

  第二天辰时刚过,一行人很张扬的从皇宫出来。三个太监骑马打头,后面是四个人抬着一幅红绸罩着的匾额,周围还有若干随从,一路行来,惹来无数目光。

  结合着这些天热议的、皇帝对夏家女的赏赐……果然这就要宣旨、赐匾了吗?

  待到小刘公公一行人来到清韵斋窑场时,身周、身后已经是浩浩荡荡一片人海了。

  而窑场大门早已敞开,夏晏清打头,身边是以乔辰生为首的几个管事和领头工匠,齐齐迎接皇宫一行人的到来。

  两厢见礼,夏晏清等人忙把小刘公公一行人往里请。

  小刘公公下马,却没有进门的打算,站在窑场大门外,扫一眼围得密密麻麻的看热闹的人,笑呵呵的说道:“皇上此番是为了奖赏夏家姑奶奶,同时,也要让天下百姓知道,只要于国于民有益,无论士农工商,都值得大家效仿。”

  说着话,手向后一伸。

  跟随的太监连忙把狭长匣子打开,把里面明黄色黄绢卷轴递到小刘公公手上。

  圣旨到手,小刘公公的气势神色立即为之一变,朗声道:“清韵斋东主夏氏晏清接旨。”

  夏晏清愣了一下,看着里里外外人山人海的围观者,着实没想到会面对这种局面。

  这和在大街上宣旨没什么区别吧?但现场没给她琢磨的时间,小刘公公已经双手拿着黄绢两端的卷轴,看着她了。

  跪吧?还有什么选择?

  在人山人海的众目睽睽之下,夏晏清跪倒在地,纳头便拜:“民妇夏晏清接旨。”

  跟在她身后的、作坊里的人众人也呼啦啦跪倒一片。

  围观看热闹的人也不全是闲汉和三姑六婆,其中不乏有见过世面的,但这种宣旨方式却闻所未闻。

  别看来人是六根不全的太监,但手捧圣旨,那就视作皇帝亲临。

  怎么办?跪吧,跟着跪下最保险。

  于是,小刘公公身后,更大的一群人闹哄哄的跪地,你推我让、摩肩接踵,还有人嘀咕着万岁万万岁什么的,场面那叫一个乱糟糟。

  好在大家没有敢闹事的,总归是都跪下了,满街满巷,入眼的,只能看见数不清的脊背和脑袋。

  小刘公公对现在的状况很满意,皇上就是要把声势闹大了,人人皆知的那种。

  他做到了。

  然后就是宣旨,前面的固定格式之后,才是重点,有点儿读书底子的大约都能听明白。

  正因为有人听明白圣旨的内容,心中的震惊才更剧烈。

  圣旨中,把玻璃的用途和前景,还有给朝廷创出的税收、百姓的就业机会、带动的别的行业,着实的一通夸赞,用很严肃很郑重的语句夸赞。

  辞藻之华丽,哪能看出这是在褒奖一位经商的和离女子?单看内容,分明就是于国于民做出了大贡献的。

  好在圣旨最后,皇帝点出,工匠行业和各行各业所使用器械,都是能够改变民生国力的重要工具。如今,借玻璃出现的这个契机,号召大梁朝所有匠人勇于开拓、多多创新。

  围观众人中,那些有见识的,从这份洋洋洒洒的圣旨中,不但听出夏氏在皇帝和朝廷眼中的重要性,还品出些不同寻常的苗头。

  请收藏:https://m.dula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