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二十二章 不愿看到的结果_琉璃满京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好处。一些官员不痛快那都是暂时的,待看到朝廷得到益处,那些怨言自然就没了。”

  “那就好,”姜夫人放心了些,“这几日若是有别家女眷上们提及此事,我就是敷衍起来也能安心些。”

  按说眼看着就要过年,各府都是忙碌,年前一般不会有相互拜访做客的事情。

  但她这女儿每每出人意表,眼看着年底,各府都在盘点这一年的收支,她居然额外赚了朝廷一万两银子。

  对于很多世家大族来说,一万两银子很不至于让他们动容。但这是赚朝廷的银子,那就不一样了。

  就像长子所说,朝廷的银子哪里是这么好赚的?这还是计划外的银子,户部的这种支出,那都是要经过层层审核批复,再多有揪扯,中间指不定多少人得利之后,才能把事情办下来。

  她女儿呢?差不多就是说一不二的样子吧,就把一万两银子的足额拿了回来。

  鼎盛之家的闺阁女子,每月的月银也不过十两。一般官员之家,女儿家的月银通常是二到五两。

  她女儿做生意的银子就不说了,那得看清韵斋的账册才能知道赚了。可这次,那可是实打实的一万两银子,是女儿家从朝廷户部赚来的。

  可想而知,各府的夫人和太太们有多羡慕她的好福气。

  杨氏和高氏也有些兴奋,她们是早几年嫁进夏家的。夏家二房门风很正,但家底却薄。

  过去她们在京城女眷圈子走动,那都是不起眼的小角色,混在众人堆里一点儿不引人注意。这两年却渐渐不同了,无论公婆和丈夫在外的声望,还是小姑子给家中带来的财富,夏家二房在京城上层圈子里,都是上升的势头。

  如今人们提起夏家,只要不带后缀,那都是说的吉水巷她们府上。

  夏家主宅,人们现在都称呼夏学士府了。为了这个,她们一家回夏家老宅过年过节时,没少看吕老夫人和妯娌们的脸色。

  这两年,每年正月里参加宴会,吉水巷夏家都有让人羡慕的话题。今年临近年底,清韵斋又被皇帝拿到朝堂上说事,待到正月各府开始宴请时,夏家婆媳一定又是众人瞩目的焦点。

  夏珂很能理解姜夫人的担心,别说喜欢家长里短的内宅妇人,就是朝廷官员这几天提起这事儿,对他有个能赚朝廷银子的女儿,那也是各种心情复杂。

  说白了,很多官员之所以对此持反对意见,本质上都是小肚鸡肠,见不得这种好事发生在别人身上。

  …………

  这几天的确有很多人在热议此事。

  朝廷购买民间技术,不过是个小小的铁质部件,居然花了户部一万两银子,让很多人羡慕嫉妒恨。

  其中自然有人不在意清韵斋赚了一万两银子,而是看到,朝廷若是能广泛应用轴承马车,会给朝廷运输带来多少便利,能为朝廷节省多少开支。

  但也有人在各种消息中,梳理出他们在意的内容。

  就比方说,靖王和昌平坊李家,还有成郡王,都从自己的渠道打听到刘务和曲江的对话,知道连续投料技术进行的很顺利,即将成功。

  这件事,南北通货行下辖的玻璃作坊一直都在做,而且是下了大力气的,但进展甚微。

  位于唐州的玻璃作坊,柳大富也在这方面投入了一些精力。只不过略作尝试,发现毫无头绪之后,为了减少没必要的投入,暂且搁置了。

  但却不等于他们放弃了这项技术。

  如果连续投料产出的玻璃,真的会让玻璃价格大幅度降低。那么,这项技术出来之后,除了清韵斋和关家,别的玻璃作坊就一点竞争力都没有,只能关张。

  无论李家还是成郡王,都不愿看到的结果。

  请收藏:https://m.dula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