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百九十九章 劝降信_大宋王侯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今来常有之事,“小之事大,理固然也”,这并不算什么不光彩的事,更非奇耻大辱。况且大宋皇帝“以命世之英,光宅华夏”,是“承五运而乃当正统,度四方则咸偃下风。”如今“遇天下之兵锋,俟贵国之嘉问”,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已仁至义尽,若是“介然不移”,甚至逆势而动,只能有害于宗庙社稷,有害于黎民百姓,更有害于南汉主自身。

  其次说,大宋皇帝乃当世明君,旷古圣主。他曾说:“彼若以事大之礼而事我,则何苦而伐之?若欲兴戎而争锋,则必取为祸矣…………大朝之心非有唯利是贪,盖怒人之不宾而已。”若与大朝为敌,实乃“不顾大小强弱之殊”,逞一时之愤的不明之举。今“大朝许以通好,又拒而不从”,岂是为国家社稷者所力?大朝“师武臣力,实谓天赞”“登太行而伐上党,士无难色;绝剑阁而举庸蜀,役不淹时,是知大朝之力难测也,万里之境难保也。国莫险于剑阁,而庸蜀已亡矣;兵莫强于上党,而太行不守矣”,由此可见,南汉绝不可与大宋争锋。

  再次是说,南汉一些“矜功好名之臣”“献守土强国之议”,以为“五岭之险,山高水深,辎重不并行,士卒不成列,高垒清野而绝其运粮,依山阻水而射以强弩,使进无所得,退无所归”,又认为大朝所长在平原,若舍长就短,轻进岭南,虽有雄兵百万亦难取胜。据闻有人还认为,能战胜宋军,则霸业可成;若不能制胜,则浮巨舟而泛沧海,亦终不为人下。这些全是“孟浪之言”“坐而论道则易,行之如意则难”。“想那荆湖、西蜀、北汉,习山水,惯险阻,却早已尽归大宋。况南汉与大宋封疆接畛,水陆同途,若诸道夹攻,尚有何险可守!”

  最后李煜又推心置腹地劝道:“倘大朝以为贵国无通好之心,有抗拒之意,必发大兵以攻伐,至彼时不仅玉石俱焚,生灵涂炭,还命我朝与贵朝断绝联系,望能体谅予之苦衷。”

  一封劝降信,写得洋洋洒洒,感人至深。无奈信写得再好,总是劝人拱手把大片国土交出来,然后做个亡国之君。另外,不管李煜如何才华横溢,这信如何文采斑斓,也不管他的用心多么良苦,甚至南汉皇帝是否听得进去。可惜南汉国真正做主的不是南汉皇帝刘鋹,而是龚澄枢,准确的说是龚澄枢背后的天一道教主陈景元。

  实事上,刘鋹信还没有读完,便已经被龚澄枢极为无礼的夺了过去,扬长而去。

  龚澄枢拿着信跪在陈景元潜修的宫殿之外一炷香之后,殿中传来了陈景元那略带嘶哑但却让整个南汉国上下都会心惊胆颤的声音。龚澄枢得到了陈景元的指示,便当即操控着南汉朝堂开始落实。

  他先下令将南唐使者龚慎仪扣押起来,然后挑选孟修和秦权这两名宦官中的心腹为出使大宋的正副使臣,亲自将陈景元给安排的重任叮嘱一番,然后便让二人出使大宋,去完成陈景元赋予的重任。

  ………

  ………

  请收藏:https://m.dula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