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十一章 临时调整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空中自卫队刚刚获得的EC-135只有两架具备了作战能力,其中一架在冲绳岛上空活动,另外一架在基地里维护,所以只能大致确定这个通信信号来自大隅海峡西面,无法确定其具体性质。

  半个小时后,反潜巡逻机到达了由两架预警机测出的信号源所在海域。

  显然,反潜巡逻机来得太晚了。

  就算那个通信信号是由潜艇发出来的,半个小时之内,潜艇也航行了好几海里。如果潜艇使用通信浮标,在发完电报之后,浮标会自行沉没,而潜艇可以通过设置发报时间,在通信浮标开始工作之前就离开反潜巡逻机的搜索区域。要想找到只有暖水瓶大小,而且沉到海底的通信浮标,显然不大可能。

  问题是,这个通信信号确实存在。

  收到消息后,木村小次郎犹豫了。

  如果那是一艘中国潜艇发出的通信信号,表明中国潜艇很有可能发现了第三护卫群。

  问题是,通信信号出现的海域离第三护卫群超过了一百公里,而且反潜巡逻机没有在附近发现中国潜艇。

  中国潜艇能够探测到一百多公里外的第三护卫群吗?

  即便截获了第三护卫群发出的噪音,在这么远的距离上,潜艇也很难确定目标的规模与准确距离。

  原因很简单,战舰发出的噪声要在海底与海面反射多次之后才能传到一百公里以外。

  只要足够远,潜艇不但不能测出信号源的距离,甚至难以准确判断信号源的方向,因为声波不是直线传递,海里的各种因素都有可能改变声波的传递方向,从而很难确定声源是从哪个方向上传来的。

  这些因素,让木村小次郎很难做出决断。

  一个多小时后,木村小次郎收到了更加确切的消息。通过对E-2D截获的通信信号进行分析,确认是中国潜艇发出的通信信号,而且是用通信浮标发射的,因此潜艇很有可能在此之前已经离开了该海域。

  更重要的是,参谋送来一份绝对不容忽视的分析报告。

  通信信号出现的海域与第三护卫群航线的距离在三十公里左右,而第三护卫群在通信信号出现前两个多小时从最近处经过。

  在这个距离上,中国潜艇肯定能够发现第三护卫群,而且判清目标性质。

  这下,问题复杂了。

  虽然木村小次郎不是潜艇兵出身,但是他非常清楚,中国潜艇在发现第三护卫群的时候肯定发现了反潜巡逻机,所以没有拦截第三护卫群,也没有立即发出电报,而是等到反潜巡逻机飞远后才抛出了通信浮标。

  按照木村小次郎的想法,肯定得把第三护卫群撤回来。

  只是,他没有这么做。

  在他收到这条消息的时候,已经是夜间十一点半左右,第三护卫群已经在进入东海后航行了近八个小时,即向钓鱼岛挺进了大约四百五十公

  请收藏:https://m.dula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