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儒家“智”的意蕴与价值_快神秘乳胶衣脱不下 [神秘的古衣(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主张“发明本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讀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所以尊德性、养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功夫。要言之,朱熹强调“道问学”,即道德知识、理论与道德规范的建构与学习;陆九渊等强调“尊德性”,即主体的道德体验和道德直觉。前者“以智识心”,后者“以仁识心”。这场争论虽然陆氏兄弟占了上风,但两派各执一端,各有偏颇!

  实际上,在《中庸》中,“尊德性”与“道问学”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也就是“诚”与“明”的统一。《中庸》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即是说,由真诚达到明白一切道理,这是因为出于天性;由明白道理达到真诚,这是因为接受了教育、感化。真诚就是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就是真诚。可见,“诚”“明”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互动的。所以,就道德智慧与道德认识而言,诚如郭齐勇先生所言:既有先天的本性禀赋,又有后天的学习、教育与实践,既有判断是非善恶的当下顿悟、理想直觉,又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过程,是一种道德的心理、素养和能力。

  三、“智”的价值

  (一)知其所止

  梁启超在《儒家哲学是什么》一文中说:“儒家哲学范围广博,概括说起来,其用功所在,可以《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其学问最高目的,可以《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外王。至于条理次第,以《大学》上说得最简明。《大学》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内圣的功夫;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众所周知,《大学》提出的“八条目”中,前四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属于“内省”,后三条目即“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外治,而“修身”则是连接“内省”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正因如此,《大学》明确主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而“修身”的重要途径就是“格物致知”,或曰“致知在格物”。郑玄在《礼记正义》中曰:“知谓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也。”又曰:“知,如字,徐音智。”即是说,知是对于善恶吉凶的因果关系的认识,这正是人们常说的“智”。

  在儒家看来,“格物而后知至”(《大学》),掌握了“知”(智)就能够“知止”,此即朱熹所言“物格知至,则知所止矣”(《大学章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请收藏:https://m.dula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